一、蓬萊米(粳稻)

蓬萊米是日本統治時期自日本引進的粳稻品種,適合在台灣地區種植。它的米粒短圓、晶瑩透亮,煮熟後口感軟Q、黏性高,適合台灣人習慣的白飯食用。

  • 代表品種:台南11號、台梗九號、台南十六號

    • 台梗九號:全台最好吃的壽司米之一,粒型圓潤,帶有淡雅芋頭香氣,米飯晶亮飽滿。適合直接煮成白飯,也能搭配精緻料理。

    • 台南16號:屬於超高品質食用米,煮後飯粒黏性高,放涼後仍保持柔軟,適合製作高級便當或壽司。

  • 口感特色:蓬萊米飯粒柔軟黏彈,入口後能感受到米香與淡淡的甜味。熱食綿密Q彈,冷卻後仍保有一定黏性,不易乾硬。

  • 用途:日常家庭白飯、壽司、飯糰、便當等,以展現米飯的原味為主。

二、秈稻(在來米)

秈稻在台灣俗稱「在來米」,米粒細長而透明度較低,煮熟後較鬆散、黏性低。雖不如蓬萊米受歡迎,但卻是製作米製品的重要原料。

  • 代表品種:台中秈十號、台南秈18號

    • 台中秈十號:粒型長而細,米飯較為乾鬆,適合製作炒飯。

    • 台南秈18號:常用於工業與食品加工,如米粉、米苔目。

  • 口感特色:煮成白飯後,口感偏硬、不黏,米粒間較獨立,適合追求爽口、不黏稠的料理。

  • 用途:米粉、米苔目、粿條、碗粿、麻糬等傳統小吃原料;也適合炒飯或需要粒粒分明的料理。

三、糯米

糯米又分為長糯圓糯,米粒外觀渾圓或細長,最大特色是支鏈澱粉含量高,煮熟後極度黏糯。這種特性讓糯米成為許多傳統節慶美食不可或缺的食材。

  • 代表品種:圓糯米(俗稱「白糯米」)、長糯米

    • 圓糯米:米粒短而圓,蒸熟後軟黏濃厚。常見於製作粽子、湯圓、米糕。

    • 長糯米:粒形修長,黏性稍低於圓糯,口感略為鬆軟。常用於客家粄食或甜點。

  • 口感特色:糯米入口軟黏帶彈性,容易黏附在一起,咀嚼後散發濃郁甜味。

  • 用途:端午節粽子、客家油飯、湯圓、發糕等,強調黏性與香氣。

四、特色米種

隨著消費趨勢改變,台灣農民與研究機構也培育出多樣化的特色米種,以滿足養生、差異化的市場需求。

  1. 黑米(紫米)
    外觀呈紫黑色,富含花青素與膳食纖維,營養價值高。煮熟後米飯略帶紫紅色,口感較粗糙,帶有特殊的穀物香氣。常與白米混煮,做成五穀飯或健康養生餐。

  2. 紅米
    米粒外層具紅色種皮,含有豐富的鐵質與維生素。米飯咀嚼時帶有淡淡堅果香氣,口感比一般白米硬實。常見於養生餐、粥品。

  3. 香米
    以「高雄147號」為代表,粒型短圓且帶芋香。煮熟後香氣撲鼻,適合搭配清淡料理或單純白飯享用。

五、不同米種的搭配與食用建議

台灣人日常以蓬萊米為主食,但依照需求,也常將不同米種混合使用。例如:

  • 白米+糯米:製作油飯,兼具米粒分明與黏性。

  • 白米+黑米:提升營養價值,增加色澤與香氣。

  • 秈稻:適合炒飯或作為米製品原料。

  • 糯米:專門用於節慶與點心,帶來黏性口感。

這些組合展現了台灣飲食文化的多元,也體現「米」在台灣人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地位。

結語

台灣稻米種類多樣,從柔軟黏彈的蓬萊米,到鬆散爽口的秈稻,再到黏糯香濃的糯米,以及養生取向的黑米、紅米,構築出豐富的米食風貌。每種米都有其獨特的外觀與口感,並依照特性廣泛運用於各式料理之中。無論是每日餐桌上的一碗白飯,還是節慶裡的傳統米食,都能讓人從一粒粒米飯中,品嚐到台灣土地孕育出的真實風味與文化底蘊。